經濟大省江蘇,正在踐行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奮楫爭先、砥礪前行。
在全國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,紅線區域陸域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2.23%;強力推進“263”專項行動、省級環保督察;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45個、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21家,12個市縣及園區被國家列入園區循環化改造等示范試點……
近年來,江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綠色發展新理念,自覺采取果決措施,努力實現“天更藍、水更清、地更綠、人更富”。
轉型升級,天藍水清口袋富
宿遷市耿車鎮,曾因加工利用廢舊塑料創造的“耿車模式”蜚聲全國,但低端粗放的發展讓耿車陷入“垃圾圍鎮”困境,鄉村干部走到哪,都帶著一身塑料味兒。耿車鎮黨委書記徐光良說,最嚴重時,空氣污染超標20倍,河流水質淪為劣五類水,家庭作坊釋放的有害氣體很遠就能聞得到。
然而近日記者來到耿車,這里卻是河水清清,鳥鳴陣陣。原來,2015年末,耿車鎮打響“塑料垃圾殲滅戰”,提出從根源上避免“越規范越集聚、越集聚越污染”,另起爐灶,綠色發展。去年1月,宿遷市出臺全面關停耿車鎮廢舊塑料加工企業的決定,壯士斷腕,割肉轉型,發展家具電商、花卉苗木等綠色產業,如今,這里已轉身為“全國淘寶鎮”“省級生態鎮”。
擺脫舊有的發展慣性和路徑依賴,耿車正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。2016年,該鎮實現電商交易額20億元,實現淘寶村全覆蓋,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15682元。宿遷市委書記魏國強說,做好“富口袋”和“富環境”文章,該市正加快構建“一廊兩帶兩環多點”的生態空間格局,規劃了大運河、古黃河“兩河”生態產業富民廊道,作為探索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新路的先行先試項目,項目區包括22個鄉鎮,總面積約2110平方公里、人口183萬。通過實施“家門口就業”工程,扎實推進小網店、小工廠、小農場、小物流、小服務等“五小創業”,全力加快脫貧攻堅步伐。
耿車,是江蘇堅持“調高、調輕、調優、調強、調綠”發展理念的一個縮影。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主動探索綠色轉型,江蘇的產業結構實現“三二一”的歷史性轉變,江蘇人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身邊環境的變化——
天更藍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,江蘇共完成大氣治理重點項目超過8600個,全部淘汰2005年之前注冊營運的黃標車,今年夏收期間秸稈火點數為零,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由24小時提前至48小時;
水更清。將黨政領導“河長制”升級為“斷面長制”,集中約談水質不達標的“斷面長”,近兩年來約談了40個斷面不達標或水質有退步的斷面長,太湖水質持續改善,連續9年實現“兩個確保”;
地更綠。建立了土壤環境監測網絡,開展污染場地環境監管試點,今年,新增危險廢物處置能力18.5萬噸,已經完成15萬噸的年度目標。
嚴守紅線,厚植生態底色
作為省內生態資源大市,鹽城生態保護的任務比其他地區更加繁重,加快發展的要求也更加迫切。鹽城市市長戴源說,“我們不僅要保護好綠色,更要發展好綠色生產力,不僅要厚植生態底色,更要增強綜合實力和底氣。”
嚴守生態紅線,鹽城建立了維護生態空間的紅線制度,劃定生態紅線保護區域占國土總面積23.5%,全省最高。經過3輪化工專項整治,全市化工園區由10個減至4個,化工生產企業由735家減至323家,入園進區率達83%。為確保生態環境持續改善,該市還實施“三治三化”行動,計劃投資150億元對主城區108平方公里內的黑臭水體進行綜合治理。今年以來,鹽城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全省第一,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全省前列,生態綠色成為鹽城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厚植生態底色,鹽城把生態投入作為最有價值的投入,全面實施“一片林”工程,新增造林面積占全省1/4,珍貴樹種占60%以上。沿海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建成后,林木覆蓋面積可達520萬畝。目前,該市正依托麋鹿和珍禽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實施生態修復工程,打造生態特區,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。
透過鹽城這扇窗,看到的是江蘇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快的進程。2016年底江蘇擁有國家生態園林城市3個,國家園林城市25個,國家園林縣城7個,省級園林城市21個。省內88%以上城市(縣城)達到了國家或省級園林城市標準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數量位居全國第一,園林城市總數位居全國前列。2016年末,全省設立自然保護區31個,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,面積達56.64萬公頃。
水網密布的江淮生態經濟區,生態條件較好,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優勢獨特。區域內農業特色產業多且享譽盛名,不僅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,還是蔬菜、油料、水禽等優勢產區,興化大米、寶應荷藕、高郵雙黃蛋等在全國有較高知名度。“江淮生態經濟區有條件、有基礎、有潛力做特做優做強,做成沿線綠色農產品產業帶。”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表示,在推進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中,需要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的特點,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,讓農業為生態建設發揮正向功能,把生態優勢變成產業優勢和效益優勢。“我們將以江淮生態廊道為核心,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,集中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優勢產業帶。因地制宜培強培優,讓特色產業立得住。”
令行禁止,從嚴強化環境監管
令行禁止,綠色發展才能取得實效。近年來,我省全面從嚴強化環境監管,狠抓新環保法及其配套辦法的貫徹落實,以強烈的法治思維、“零容忍”的態度,嚴厲而精準地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。
2016年12月9日,江蘇省“263”專項行動動員會召開,省委書記、省長雙雙到會并講話,省長親任專項行動領導小組組長。2017年2月20日,《江蘇省“兩減六治三提升”專項行動實施方案》發布。
一場聲勢浩大的專項行動隨即在全省各地全面展開: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省委、省政府決策部署,層層落實任務,緊緊圍繞“四個確保”(確保“減煤”超過千萬,確保“減化”任務敲實,確保“六治”取得實效,確保“提升”發揮效應),凝聚共識,突出重點,完善機制,一著不讓推進“263”專項行動11個專項方案的實施,集中力量解決了一批突出的環境問題,交出了亮眼的半年成績單——
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煤炭消費量減少301萬噸,同比下降1.6%;全省關停化工企業1049家,完成年度目標的91.3%,其中連云港已完成全年目標;太湖流域水質穩中向好,應急防控和安全度夏工作有序展開;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穩步推進,垃圾無害化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;年度計劃的116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程,已完成23條,在建76條……
我省還全面推動落實網格化環境監管新手段,全省共劃分四級以上網格1.5萬多個,初步建立8000多人的巡查隊伍。構建環境司法與行政執法的聯動工作機制,著力解決環保行政執法中的難點問題。實施“及時就地解決環境信訪突出問題”專項行動,2016年,全省環境信訪總量同比減少7%。大力推行“雙隨機一公開”,建立“一企一檔”的污染源監管信息平臺,移動執法裝備實現全省環境監察機構全覆蓋。今年1—8月份,全省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9002件,處罰金額5.52億元,同比分別上升39%、21%。
今年2月,省委辦公廳、省政府辦公廳印發《江蘇省環境保護督察方案(試行)》,要求從2017年起,每兩年對各設區市督察一遍。7月6日、7日,3個省級環保督察組先后進駐揚州、徐州、南通,拉開江蘇首次省級環保督察的序幕。“環保督察,是黨中央、國務院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。”省環保廳副廳長秦亞東介紹說。
接到“如皋印染整理有限公司存在污染問題”的交辦單后,如皋市環保局隨即對企業進行調查:企業污水處理設施未經環保竣工驗收。7月12日,執法人員對該公司啟動按日計罰,同時將相關責任人移送公安機關。
目前,第二批省級環保督察組已全面完成對南京、無錫、蘇州3個設區市的督察進駐。截至9月21日,3個督察組向當地交辦環境信訪問題2171件。
建章立制,民之所盼政之所向
綠色發展,離不開制度保障。民之所盼,就是政之所向。
針對我省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大,水環境承載力不足、水質改善難度大的問題,我省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全省的“雙向補償”制度,以“誰超標、誰補償,誰達標、誰受益”為原則,實行雙向補償,當斷面水質超標時,由上游地區對下游地區予以補償,當水質達標時,由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予以補償。同時考慮部分河流往復流情況,根據不同流向分別確定補償區域。
今年,《江蘇省水環境區域補償工作方案》正式實施,將補償斷面從66個增加到112個,補償標準提高至原先的1.25-2倍,并將太湖流域總磷補償標準調高至其他地區的2倍。截至2016年,我省水環境區域補償資金累計已超過13億元,僅太湖地區就拉動地方治污投入超過800億元。雙向補償工作方案實施不到3年,補償資金就超過10億元,補償資金連同省級獎勵資金全部返還地方,專項用于水污染防治工作。太湖流域實施區域補償試點5年后,補償斷面高錳酸鹽指數、氨氮、總磷濃度分別下降11.5%、36%、20.8%;通榆河流域補償試點2年后,補償斷面高錳酸鹽指數、氨氮濃度分別下降11.1%、48.4%。
在江蘇,環保誠信體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。今年上半年,全省近3萬家重點污染源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相繼分級公布,評價結果納入征信體系,不僅與其信貸融資直接掛鉤,我省還對環保信用評級差企業實施差別水價、電價政策,對被評為“紅色”等級企業污水處理費加收標準不低于0.6元/立方米,對被評為“黑色”等級及連續兩次以上被評為“紅色”等級企業污水處理費加收標準不低于1元/立方米!由于多征收污水處理費對污染企業造成了經濟壓力,促使企業增加或者改造污水處理設施,達到減排效果。僅2016年,就對全省“黑色”“紅色”企業征收差別電價1.8億元。
綠色發展,不僅是經濟領域的一場變革,也是對地方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場重大考驗,這在江蘇各級黨政干部中已形成共識。
放眼全省,從太湖之濱到江淮之間,轉型發展大潮奔涌,“263”行動披荊斬棘——江蘇,正以更加主動自覺的實際行動,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,持之以恒、久久為功,為魚米之鄉贏得永續發展的未來!